教学研究
疫情期间“停课不停学”,全国大中小学的师生共同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在线教育实践。这场实践一如多棱镜,呈现出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,但同时也折射出一些问题,尤其是城乡间的数字教育差距凸显。
即便是在后疫情时代,在线教育会“退潮”,但不会“退场”。毫无疑问,它将继续重构未来教育形态。但不禁有人疑惑,在线教育究竟是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,还是会在无形中扩大城乡教育鸿沟?在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、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看来,在线教育通过教育资源整合,“是能够给乡村学生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可能性”。
问题是,如何让这种模糊的可能变得更为清晰明朗?如何让在线教育在推进城乡教育公平中发挥更大作用?近日,参加全国两会的多位代表委员就此话题进行了讨论。
“数字教育”鸿沟扩大?
民进中央今年两会的重点提案《关于加快建立“互联网+基础教育”公共服务体系的提案》(以下简称《提案》)中提出,教育信息化中的“数字教育”鸿沟日益扩大,发达地区、城镇学校教育信息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,教育互联网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学校教育形态,而在广大农村、边远贫困地区,学校教育却仍然靠一张嘴、一本书、一块黑板来运行。
这提案中的短短几行字,却是南方某省乡村教师柯宁(化名)所在村小面临的现实困境。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,近几年县城中的学校借着教育信息化的“春风”,的确在硬件条件上大有改观,他所在的村小最大的变化是多了20台电脑,但是,“不少村小的电脑室都是‘摆设’,因为学校里懂电脑最基本操作的老师寥寥无几。”